首页 历史

伐清1719

第三章 论禅岂论心

伐清1719 晴空一度 2283 2019-10-07 20:10:09

  宁渝在小沙弥的领导下,走到庙里的大殿中,抬头便看到了一座巨大的佛像,正对着宁渝拈花浅笑。

  圆慧方丈从佛像后走了出来,手中捏着三炷香,点燃插在了巨大的香炉里,青烟袅绕,倒使得佛像的微笑越发玄妙。

  宁渝不明白这老僧人搞什么鬼,也不去管他,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。

  圆慧轻叹一口气,望着宁渝道:“小施主,你可知道贫僧为何将你引到这里?”

  宁渝故作不解,道:“不是大师要与小子论禅么?只是小子年幼德薄,论禅倒是不必,静心听大师教诲便而已。”

  圆慧微笑道:“小施主不必谦虚,贫僧引施主前来,既是论禅,也是求援。”

  宁渝笑道:“大师莫要戏弄小子,若说论禅也就而已,可这求援让小子更是听不懂了。若是大师有作甚难之处,为何不寻我祖母?”

  圆慧摇了摇头,道:“前些日子贫僧为小施主祈福之时,突入禅定,天花乱坠,佛音缭绕,深知小令郎来历特殊,未来必成大事。如此此事向小令郎相托,却是最为合适。”

  宁渝听到此话,心中却是一突,这僧人似乎有些门道,难道他知道些什么?只是面上不动声色,道:“大师为小子祈福,小子本当报之,还请大师明言,小子若是能办到的自当竭尽全力。”

  圆慧面色寂静,原本油头大耳的脸庞却显出几分神圣,道:“前年山下洪流,淹死黎民千余人,毁田无数,尔后去年洪涝稍解,又遇冰雹,雪上加霜,这四周州府黎民十停已去了三停。”

  宁渝的脑海里瞬间想起了圆慧所说的这些事情,那些原本似乎离他很遥远,只是粗浅的记得一些。如今听来,却能感受到圆慧话语中的极重。

  圆慧不待宁渝开口,又道:“去年冬天,山下许多黎民活不下去,将家中幼子卖给了府县中的豪富人家,只是这女童好卖,男童则剩下许多,无奈之下,这些人家便将男童送至我寺庙中,再加上一些无父无母的孤儿,上上下下合计二百余人,大多都是十一二三岁的模样。如今寺庙田产无以为继,这些孩童敝寺再难以肩负。”

  宁渝虽然年幼,可是心里也明白为什么会泛起这种情况,年纪较大的男童已经可以送去当小厮,或者去青楼做龟奴,年龄小一点的或许还会被人领养,以致于这剩下的都是不上不下的,又正是胃口最大的时候,正所谓半巨细子,吃死老子,这些孩童寻凡人家哪里养得活?

  至于送给官府抚育?圆慧和宁渝都没有提及这一节,究竟现在全天下不知有几多这样的孩童,各地官府不仅无力抚育,更是无心抚育。

  见到宁渝脸上微微有些极重,圆慧便长念佛号道:“阿弥陀佛,此番为小令郎祈福,贫僧已深感时日无多,原本当无牵无挂,就此回去。只是心中这桩事放不下,因此特来叨扰小令郎,希望小令郎伸出援手。”

  宁渝前世也并非什么良善之辈,一颗心肠早已练得如同铁石,只是此时心中却有些犹豫,救下这二百多童子倒也无妨,只是家人会如何看他?世人会如何看他?

  要知道在这世道,善良绝非什么好品质。老夫人等妇孺之辈可以洒出些许粮谷银钱,也是借着宁渝身子痊愈之名,一来体现宁家的良善,二来也是了结这段缘法,意思就是到此为止。

  若是宁渝接下这二百多童子的生计,可不是一担两担粮谷能解决的,虽然对于宁家来说不外九牛一毛,可是这无缘无故的抛出去,就是菩萨也不外如此了,放在家族里恐怕会为人非议。

  君不见后世富豪做慈善也会寻些由头,得些名利,这也是因为毫无来由的慈善基础走不通。更况且在这个年代,若是处置惩罚欠好,就成了宁家邀买人心,图谋不轨。

  想到这一节,宁渝就有些犹豫,正待婉言相拒,不意这圆慧僧人不知道从那边掏出一个玄色木箱,将其打开后,里面并非金银财宝,而是一摞摞文书,正是那些童子的身契。

  圆慧叹道:“小令郎,如今这二百多孩童是死是活,全凭令郎做主,若是令郎大发慈悲,便将这身契拿去,给他们一口饭吃就成。”

  宁渝深深望了圆慧一眼,道:“大师今日可是好生给小子讲了一番禅,若是小子铁石心肠,岂非对不住大师一番良苦用心?不外身契倒不必着急,小子还需亲眼见过那些孩童之后,再做计划。”

  圆慧笑道:“小令郎,论禅岂论心,这些孩童未来无论是何缘法,都是他们自己的命,令郎无需多虑。”

  既有此事,宁渝倒也不急着下山,他为人谨慎,即即是允许了安置圆慧所说的二百余孩童,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,至少还需要亲自见一见这些孩童,才好考虑作何计划。

  不外在宁渝视察完之前,他没有将此事禀告给老夫人的意思,究竟宁渝前世也是三十余岁,人情世故倒也知晓一二,给领导汇报事情时,将问题抛给领导之前,自己首先需要拿出解决方案,无论方案可行与否,这样领导就只需做是与否的选择,而无需大伤脑筋,自然也就会给领导留下稳重可靠的印象。

  虽然在如今的宁家,老夫人是宁渝的亲祖母,将宁渝视作心肝宝物,可那究竟是血脉亲情的联系,在单独看待宁渝时,依然是将宁渝当成了孩子,这对宁渝后面行事颇为倒霉。

  有了这番考虑,宁渝便托言于老夫人和宁夫人,感念佛祖大慈大悲,决心在寺庙里给老夫人祈福三日,三日后再行下山。

  老夫人听闻孙子孝心,自然十分欣慰,原本计划也在山上陪同宁渝,只是考虑到自身与宁夫人并一众婢女都是妇孺之辈,留在山上怕是引来蜚语,于是便留下管家周福和两名护卫先在山上照顾宁渝。

  圆慧明白宁渝心中所想,在老夫人下山之后,便领着宁渝向寺庙山后走去,另有两名僧人担着四大桶米粥一同前往,管家周福和护卫不放心小令郎独自一人,便一起跟了上来,圆慧也不以为意,众人便一起向山后行去。

  行至途中,圆慧怕宁渝误会,便一边走一边解释道:“那二百余孩童放在寺里恐扰了菩萨清净,于是贫僧便自作主张,将他们安置在山后草屋,每日里会总送些粥米,总不能教人饿死。”

  宁渝轻声道:“若非大师菩萨心肠,这二百余孩童早晚成为路倒,被那野狗吃了去,如今有草屋寄身,每日里另有粥米过活,已是难为了大师。”

  圆慧行了佛理,轻声念道:“阿弥陀佛,小令郎果是明理之人。”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