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古代言情

覆永生

第二章

覆永生 微云疏影 2396 2019-08-19 16:29:15

  由于前世影象的支离破碎,阿蘅只记得昭帝殷长赢横扫六合,一统天下,却暴毙出巡途中。陪同着他的死,不行一世的大昭也在短短几年就走向了灭亡。

  但这历程中发生了什么,又有谁能知晓?。

  那些史书上或泛起过,或未曾提到的人,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也有自己的思想,而不是史书上酷寒的文字。

  就似乎她这辈子的父亲,昭王殷楚。

  史书上展现的他,差不多就是姜仲手中的一件货物。似乎殷楚上位这件事,全都是姜仲一手包揽,殷楚本人则懦弱到毫无作为,先是只能被赶到郑国去当质子,厥后只能任凭姜仲摆弄一样。

  但阿蘅真正生活在昭国,了解昭国体制之后,就会发现,大错特错!

  昭国自卫君变法后,近百年来,从上到下都严格执行卫君定下的政策,其中就有一条——昭国令郎,若无功勋,便与庶人无异。

  意思就是,哪怕你爹是昭王,只要你不是太子,那么你想躺着当贵族老爷?不行!你必须为国家立功,才气封官拜爵,否则就赶你出去当普通黎民。

  至于怎样才算立功呢?

  很简朴,只有两条路——战功,以及,去其他国家当质子。

  昭的几代君王,襄王、文王,另有如今的昭王楚,都有当质子的经历,才更有竞争王位的资本。

  所以,殷楚基础不是什么被赶去当质子的小可怜,他是为了积累劳绩,主动请缨,拿命去赌一场富贵的疯子。

  胜则称孤道寡,败则尸骨不存。

  而现在,这个执掌昭国的疯狂赌徒令卫士远远地守在宫门口,殿中侍人宫人都退下,只留了宗子殷长嬴一小我私家在侧。

  阿蘅很是好奇。

  殷楚临死前会对殷长嬴交接什么?这些话,会不会对“昭帝”发生极其深远的影响,甚至直接地决定了两千年来的走势呢?

  如果能“听”到,甚至“看”到,就好了。

  她正这样想着,却突然觉得轻飘飘的,似乎灵魂离开了身体,不自觉地向昭王的寝殿飞去。

  昭王寝宫中,门窗紧闭。

  正午炽热的阳光透过窗户纸,洒向平滑的石板,带来耀眼的灼烁;而宫殿深处,却只有闪烁的灯火,映着弥留君王枯瘦的面容,忽明忽暗,遍布阴影。

  昭王的床榻已经被挪到墙边,殷楚吃力地靠墙坐着。

  由于病痛的折磨,这位正当壮年的君王早已瘦脱了型,但他的目光仍旧如同鹰凖一般锐利,牢牢地盯着跪在榻前的宗子:“长赢,你可知,孤为何要立你为太子?”

  未满十三岁的殷长嬴,身高却已接近八尺,他的身材是少年生长时特有的消瘦,却有着逾越年龄的成熟。

  很显然,他早就重复想过这个问题,所以他平静地回覆:“回父王,儿子不知。”

  殷长嬴很清楚,父亲对他们母子并没有几多情感,否则不会任凭他们在郑国挣扎五年之久,却绝口不提接他们回来之事。

  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门原因是其时他的曾祖还在位,这位年老的君王已经打仗打得快疯魔了,在国内也是唯我独尊,由不得任何人阻挡。祖父、父亲职位都不稳,自身尚难保,更不会分心去管他人。

  但襄王一死,继任者文王缱绻病榻,殷楚作为太子代监国是,大权在握,却仍不主动开口向郑国索要宋姬母子,弄得郑国原来想借机敲诈点利益,最后发现这竟是个烫手山芋,不得不主动将二人送回。

  可以说殷楚此举经过了一定的政治考量,并最后获得了不错的结果。但反过来也能证明,他并不在乎宋姬母子。

  谁也无法保证,郑国真会送他们回来,一直扣在手里当人质也并非不行能,昭国不就捏着祝王的宗子楚启、次子楚缓,始终不送他们回祝国吗?

  听见儿子的回覆,殷楚却没有丝绝不满,因为他知道,关于这个问题,殷长嬴并非真的不知晓,否则殷长嬴就该回覆“长幼有序”这一尺度答案了。

  但很显然,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个。

  殷长嬴不能明着说出来,因为我比异母弟弟优秀,你才立我当太子,并由子贵母,立我母亲当王后,彻底稳固我的身份。而不是因为,我是你的宗子。

  究竟,这一真相违反世俗“嫡宗子继续制”的认知。

  能够认识到这一点,殷长嬴已经比绝大多数同龄人要精彩太多。

  这个世界上,就是有那么多蠢货认为嫡宗子继续是天经地义的,就像庶民膜拜公卿,公卿效忠天子,是日升月落一样永远稳定的天理。

  但他们难道不想想,如果人人都讲原理,那么夏王朝是怎么灭亡的?晋国是怎么被朋分的?陈国又是怎么被臣子窃取,夺取的?

  “长赢,你听好。”殷楚一字一句,说的十分郑重,“‘圣贤之言’‘礼乐规则’,都只是用来驾驭臣子的。身为君王,你只需认清自己所处的情况,明晰自己该做什么,知晓周围的人该怎么用。然后,胁之以威,诱之以利!”

  “喏!”

  殷长嬴肃然允许,但殷楚怕儿子记得不够牢,哪怕每句话都要忍着锤心之痛,说的很是吃力,却照旧仔细为殷长嬴解惑:“世人皆道孤能做父王嗣子,乃是因为长信侯姜仲重金行贿寿阳夫人。殊不知,若孤无大功,被父、祖铭记在心,一切即是枉然。”

  这也是殷楚平生最自得之事。

  他生母极不受宠,而他的父、祖甚至基础不记得他这小我私家!这导致殷楚连念书识字的时机都没有,更别说习武了。

  不识字,不会武,就代表在昭这套制度中,就算从军,也只能去当一个卒子,而不是当军官,哪怕他是王孙也不例外!可不妥军官,他如何能入父、祖的眼?

  殷楚一直渴望一个时机出人头地,而不是像一个仆人般长大之后,还要被赶出王宫,沦为庶民,计划贱业,终日为生计奔忙!

  而他人生中,有且仅有一次出头的时机,那就是他大伯悼太子之死!

  太子病死,自然需要新立一个太子。提名里排第一的人选就是襄王的次子,殷楚的父亲安国君,也就是厥后的文王。

  但那时,安国君被派去郑国当了质子,如果想争取太子之位就必须尽快回国。

  这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,昭必须在郑有个质子,谁去换安国君回来?

  如果没人愿意去换回安国君,那么很可能结果就是,太子之位基础落不到安国君手上。等不到他回国,整件事就灰尘落定了。

  安国君的兄弟们自然不愿放弃竞争太子的时机,跑到郑国去做质子,这个质子的人选只能从他的儿子里挑。

  可那时,昭郑之间关系一度恶化,谁都能看得出来,为了争夺中原霸权,不出数年,昭郑之间必有一场大战。去郑国当质子,很可能命就没了。

  这时候,最不受宠,险些被所有人遗忘的殷楚,跳了出来,说,我愿意去郑国换回父亲。

微云疏影

这里解释一下秦国的制度。  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出人头地的路就剩一条,战功。   战场割取首级是战功,说客离间六国也是战功,令郎去他国为质,同样对国家是大功。   举个例子,秦武王死后,他的母亲惠文后与小姨宣太后各自扶植令郎,为了王位争执不休。   赵武灵王插了一手,说你们秦国不是要立功才气当王吗?赢稷在燕国当质子,对国家劳绩最大,应应当秦王。秦国上下竟然真的不争了,派人把赢稷接了回来,就是秦昭襄王。   政哥往上数,秦国六代君王,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,只有惠文王和武王是嫡宗子,没去当过质子,其他都在他国为质子。   所以对秦国令郎来说,为质虽然十分危险,却绝对不是什么弃子,而是飞黄腾达的途径之一。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