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武侠

御前行

第六章 稷下连山

御前行 闲坐说玄空 4388 2019-08-18 21:00:00

  宋璧从未见过爷爷如此失态。

  宋修究竟身居高位多年,很快平复了心情,坐下来,看向沙守,不外这次的眼神已经变了,似乎掺杂了一些怜爱,甚至另有一丝敬意。“沙少侠,你可真是给老夫带来了天大的惊喜啊,若不是老夫多年修养功夫还算抵家,这一次非得背过气去不成。”

  沙守与宋璧面面相觑,不知道为何宋尚书会有如此反映。宋璧忍不住问道:“爷爷,这易……易前辈到底是何人?为什么上次那北地刀王似乎也认识?可我却从未听说过?”

  老尚书并没有立刻回覆,而是看向沙守:“沙少侠,能否细细描述尊师的相貌宁静日的习惯?事关重大,老夫必须了解清楚。虽说现在世人多数不知道易……不知道他,但老夫也要确认你没有骗我。”顿了一下,又担忧沙守编故事骗人,究竟如果沙守真不清楚那人身份,也纷歧定敢说的太清楚,万一惹来对头怎么办?于是宋修又补上一句:“你莫怕,如果尊师真是那小我私家,带给你的只有利益,没有坏处。”

  沙守适才也在思索,老头子隐居三十年,会不会是有什么对头?可如果他真的曾经名震江湖,不行能自己这几年一点都没听说过,这其中涉及到什么隐秘?但沙守明显感受到宋尚书确实没有恶意,顿了顿心神,决定照实说,自己也想弄明白老头子到底是什么人。于是便讲了一个老头子和小娃子的故事。

  宋璧听了沙守讲述自己幼年经历,倒还没什么大的反映,只觉得师徒情深,沙守的师父果真是世外高人。但是宋老大人听到最后,已经热泪盈眶,喃喃道:“何苦来哉?先生,您临终前还记得他,可知他也惦着您呢?这几年,老夫愈发感受到他对您的忖量之情,可您这一去就是三十六年,没想到连您最后一面都没见到……”宋修已经有些语无伦次。

  沙守愈发惊奇,自己师父到底是什么人,老头子临终前说的“他”又是谁?听适才宋尚书的话,似乎知道其中隐情。看到宋修擦拭了眼角,沙守小心问道:“尚书大人,可否见告小辈,家师到底什么身份,为何现在无人知晓?另有那个‘他’到底是?”

  宋修现在已经信了九成,以这个沙守的年龄,不知道易老先生的事情很正常,听他的讲述,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师父正是消失三十余年的易连山。宋修正了正脸色,说道:“既如此,老夫便给你们两个小辈讲一讲易先生的生平事迹,你们便知道为何老夫会如此失态。这话说起来就远了,涉及的规模太广,有江湖、有庙堂,有如今念书人的圣地稷下书院,也有那个‘他’,也就是当今圣上……”

  沙守和宋璧这时已经震惊地无以复加,稷下书院、皇上,这未免也太……真真叫人不知道如何描述了。两人不再多说话,只是静静听宋老尚书讲下去。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却说八十年前,青州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学子,负笈游学。学子姓易,名连山,从小家境一般。易连山生性好动,一直梦想着白衣仗剑走天涯,可是俗话说穷文富武,家里供他念书尚可,若说练武,可花不起那个钱。不外易连山随着镇上的私塾先生念书,这先生却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,练过一些把式,小易连山虽然没有学到什么高深武功,但随着练也算是强身健体。十三岁那年,有过一次饥荒,家里的怙恃都因病去世了,易连山也因此没措施再念书,只好自学,小小年纪不光要自己念书,还要给人打些零工,怙恃留下那点积贮可维持不了多久。等到十六岁,易连山已经得了秀才,觉得自己再这么待在家里也不会有什么前程,于是变卖了家里值钱的工具,带着盘缠,离开了家乡。

  易连山本是青州人士,加入会试要惠临淄,于是便一路朝着临淄偏向行进。快惠临淄时,易连山借住在一户农家。这户农家原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谁知易连山却在这里发现了影响他一生的工具——一卷竹简。

  这卷竹简是易连山在帮农户收拾杂物时候发现的,其时已经满是灰尘,要散架了。农户主人早已不记得这竹简是哪来的,可能是祖上就有的吧,但家里世代为农,谁认得字?这位令郎人不错,虽然是念书人,还愿意帮老农干活,就送与他吧。易连山整理好竹简,发现竟然还能看到字迹,竹简上的字是用刀刻上去的,字形极小,用的竟然照旧大篆。怪不得没人认出,莫说这农户的人不认字,纵然识字,现如今另有几多人认得大篆?也就是易连山小时候跟先生学过古字体,才气认出来。

  本以为是一卷普通的古书,就当验证自己在大篆上的造诣,没想到读了一段之后,易连山如获至宝,原来这竟然是一部秘笈。前半部是养气之法,后半部是一套指法。翻到结尾,更是让人大惊失色。

  “世人皆知吾师孟夫子言:我善养吾浩然之气,却不知吾师曾书养气之法。余习之廿载,受益颇深。今余年事已高,留其法与后人,勿断传承。余观子思所著《中庸》,念及‘致中和’,深得吾心,尝于用笔之时思之,或可化为指术。然技击之术实小道也,虽记于此,不行与夫子养气之法并论,望后人知。——公孙丑于稷下学宫有感。”

  未曾想,一卷旧竹简,却牵扯到一段秘闻。公孙丑何人?历史上纪录不多,但此人作为孟子之徒,在《孟子》一书中多次泛起。世人皆知“浩然之气”是孟子提出的,却不知道孟子真的留下了修行的养气之法,易连山看了多遍,确定此法其实是一门内功心法,想来孟老夫子留下的绝不是什么大路货。再看那套指法,确实深得“中和”之意,易连山便为之命名“中和指”。只是易连山有些疑惑,孟子是儒家亚圣,公孙丑也算是一代大儒,难不成都身具武功?这个疑惑直到厥后易连山自己学问大了之后才明白,先秦时期,战乱频繁,儒生们可不似如今的念书人,手无缚鸡之力,先秦儒生大多文武双全,骑射是从小练习的武艺,会武功很正常。

  易连山天资卓越,不出五年,江湖中便有许多人知道有一个自称“稷下传人”的念书人,武功高明,内力充沛,指法精妙且大气,在江湖中已经小有名头。易连山的学问也未曾落下,而且发现浩然气这门绝学也许因为出自孟子之手,竟然有助于念书,或者最开始孟子养气正是为了辅助念书。二十六岁那年,易连山厚积薄发,一举拿下状元,被皇上钦点进入翰林院。

  进入翰林院之后,易连山并没有步步高升,而是借助翰林院的条件,继续研究学问、修炼武功,虽然官位不高,但在文坛和武林的名头却越来越大。三十岁,易连山儒法大成,论学问、论武功都是半步宗师境界,在学问上只因年纪而被文坛的老头子们压了一头。儒法大成后,易连山开始精研佛、道两家,欲走出一条三教合一的门路,路虽难走,却挡不住有心人,易连山几年后竟然真的渐入佳境。

  三十八岁那年,易连山已经是翰林院大学士,虽无实权,却深受皇上信任,朝中之人敬服其学问,也都对他礼让有加。易连山向天子提出,在京畿之地兴办书院,网罗人才,天子应允,于是稷下书院横空出世,有易连山这个当世大儒任山长,吸引来不少念书人,易连山也请了当朝几位大学问家坐镇书院。

  稷下书院不仅教授学问,还教授武艺,易连山甚至把孟子的养气之法在书院果真,虽然愿意习武的念书人不多,但参悟之后,也有助于儒家经典的学习。要知道,易连山深受天子信任,宫中收集的武学秘籍他也参详过不少,此时的浩然气和中和指在他的不停完善下已成为真正的绝学。学子们入学后接触到的只是普通的养气法,但只要有心,在书院越出众,就越可能接受真正的浩然气传承。不出三年,稷下书院便成为最高级的书院,不仅京城四周,全国各地都有学子慕名而来。

  易连山没有停止对学问和武功的研究,四十三岁那年,易连山对佛道两家的经典已经领悟到一定高度,经常与空门高僧、道门真人谈佛论道。所谓一法通而万法通,易连山又借由身后的武学积累,结合对佛经道藏的领悟,创出了菩提心和遁一步两种绝学,再次震惊武林。

  早在三十多岁,易连山就已经成为真正的武学宗师,如今又有了两种新的自创绝学,江湖中人莫不惊叹,其人或为当世第一人。但总有人不会佩服,江湖中有一大门派,名为大衍剑派,以大衍四九剑闻名于世,而易连山的遁一步恰恰取自大衍之数中那“遁去的一”。在易连山四十七岁那年,大衍剑派掌门楚三羊发帖挑战,大衍四九剑对上遁一步。交锋当天,人潮云集,都想看看当世两大宗师的对决,却不想如厥后刀王斗刀君一般,这一场比试大衍四九剑基础没有碰到易连山分毫,易连山仅凭遁一步便躲过了楚三羊所有招式。今后,易连山在江湖中险些没再出过手。

  五十岁那年,易连山受封太子少师,教导八岁的小太子,今后易连山才真正从江湖隐去,进入朝堂焦点。七年后,先皇崩,双龙夺珠。二皇子因受先皇痛爱,有许多大臣依附,眼看就要把把皇位拿得手中,谁知要害时刻却有一群中上层的重臣站在了太子一方,这时人们才发现易连山经营近二十年的书院有多大的威力,门生门生无数,坚定地站在了太子身后,易连山本人更是守在东宫,亲手毙掉了几十个死士。据说其时数十名刺客进入东宫,准备直接杀掉太子,易连山只说了一句:“十年未在江湖露面,竟无人记得?”那一天,东宫血流成河。

  太子即位,拜易连山为首辅,兼任太师,封国公,可入朝不跪。三年后,政局稳定,易连山请辞,皇上不允。易连山悄然离开,当今圣上龙颜震怒,尽全国之力搜捕,却未曾找到。皇上其时也只是十八岁的少年,虽然经历过血雨腥风,也明白易连山离开是为了不在朝中造成隐患,但仍是心中委屈,于是诏令天下禁绝再提易连山之名,但最终没狠下心,在稷下书院仍称“易师”,只不外厥后学子都不知道这位“易师”到底是谁。等到二十多年后,皇上已经过了不惑之年,才有一天终于在朝堂上重提“易师”之名,但也只是提了一提,一群老臣们松了口气,易连山的事终于不再是不能提及的禁忌,只是二十多年的时间,世人早就把“易连山”这个名字忘记了,虽然有一些人知道,但谁敢放肆宣扬?万一哪天皇上又记恨起这个曾经的老师了呢?

  易连山六十岁归隐,之后除了躲避朝廷追杀,即是去游历天下,六十二岁那年又创出两门绝学金刚身和无妄剑,但已经没人知道。七十二岁那年收养沙守,今后便在深山中隐居,再未入江湖。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宋尚书讲的时候,沙守也不停在旁增补自己听老头子说过的只言片语,这才把易连山一生勾勒出来。沙守和宋璧听完,莫不心潮澎湃。少年成名,在文坛武林皆为顶尖人物,开办稷下书院,自创武功,更是身为帝师,功成名就后归隐山林,世上另有能与之比肩之人吗?老尚书知道的也不全,但讲出来已经让两个年轻人心生折服,宋璧拍腿直呼晚生了五十年,沙守则是陶醉在回忆中,把回忆里的老头子与宋尚书讲述之人重叠在了一起。

  宋璧笑道:“爷爷,这么说来,这回我们的张将军可是踢到铁板了,如果把子御的身世说出去,易前辈的门生们哪个还会为姓张的说话?”

  宋修擦拭了眼角,说道:“当年老夫未在稷下书院念书,但为官之后,也不少受易师教导,且不说那些身世稷下书院的人,就算像老夫这样,有过香火情,哪还能眼睁睁看着子御受苦?当朝五十岁以上的官员们,六成出自稷下书院,半数以上听过易师亲自教诲,更别说当今圣上虽未明说,在心里也以易师的徒弟自居。沙少侠,算起来,你的辈分可高了去了。”

  沙守连忙道:“宋尚书言重了,子玉兄与我情同手足,我们各交各的,叫您一声爷爷也是应该。”

  宋修笑道:“不敢不敢,你这是在折我的寿啊,照旧叫我尚书吧。”虽说如此,宋尚书眼中却流露出自得之色,易师的徒弟跟我孙子是至交挚友,说出去,非把那群老家伙们嫉妒死不行。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