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

仲尼门生列传

第四十二章:刚铁

仲尼门生列传 邘十七 2023 2019-09-08 18:57:52

  伯牛在期盼中回来,还带回来铁矿。对于铁矿石的优劣,周书灿不懂,但是看到制衡的激动水平,也明白了七八分。

  制衡激动的说:“子骞,要赶忙炼铁,这深山太危险了。今天如果不是伯牛的斧头,我们恐怕要有伤亡了。”

  周书灿看向伯牛,询问:“怎么回事?”

  伯牛大手一挥,“没事,我们回来遇到狼了,还好是落单的狼,我扔了斧头,那狼竟然带着斧头跑了。哎,就是一把斧头,这不是带回来铁矿了,明天我就会有新的斧头。”

  伯牛说的轻松,周书灿想想未必如他说的那样轻松,果真是简朴的一头狼的话,他们一队这么多人呢,何至于伯牛丢了斧头逃命?每小我私家都拿着木棍呢,正常情况下肯定能把狼打跑的。

  周书灿用手掂掂伯牛拿回来的铁块,思索怎么炼铁?炼铁必须是高炉炼铁才行,古代受自然条件限制只能低温炼铁,所以,春秋之前的铁器许多来源于陨铁。

  在历代文献中,有关陨铁的纪录也可谓不停如缕。最早纪录陨铁堕落现象的是《史记》:“秦献公十七年(公元前368 年),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。”所谓“雨金”是指许多铁陨石同时堕落,也即现代人所谓的“陨石雨”。

  铁陨石主要由铁镍合金组成,一般含镍4~10%,少少数陨铁中的镍含量可以高达60%。陨铁的绝大部门都是可锻的。

  铁很易被氧化,除陨铁外,自然界中的铁都呈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形态存在。纯铁的熔点为1537℃,直接熔铁在新石器时代基础就不行能。铁矿石的还原温度虽然并不需要这么高,但温度低时还原速度很慢,对实际生产没有意义。同时,低温还原出来的铁在冷却时很容易被重新氧化,又酿成了铁锈。

  块炼铁也称为锻铁,是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由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的铁块。冶炼块炼铁,一般是挖穴为炉,装入高品位的铁矿石和木炭,点燃后,鼓风加热。当温度到达1000℃左右时,矿石中的氧化铁就会还原成金属铁,而脉石成为渣子。

  由于矿石中其它未还原的氧化物和杂质不能除去,只能趁热锻打挤出一部或大部,仍然会有较多的大块夹杂物留在铁里。由于冶炼温度不高,化学反映较慢,加之取出固体产物需要扒炉,所以产量低,费工多,劳动强度也大。

  与生铁差异,块炼铁含碳极低,质地柔软,适于铸造成形。由于块炼铁在锻打前疏松多孔,故也被称为海绵铁。

  周书灿思索片刻,依稀记得书上说古代的内热式陶尊炼铜炉很适于冶炼块炼铁,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冶铁产物,虽然也非块炼铁莫属。

  中国早期炼铜使用陶尊,外部涂有草拌泥,起绝热保温作用,内面涂有耐火泥层,铜矿和木炭直接放入炉内。这一装置差异于从外部加热的“坩埚”式熔炉,可以使炉内温度提得更高。

  为了提高产量,就要强化鼓风和加高炉身,炉子必将逐渐从地坑式向竖炉生长。炉身加高以后,炉内上升的煤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,能量利用率有了提高。

  鼓风强化则有两方面的效果:一方面使气体压力加大,穿透炉内料层的能力增强,因而允许增加炉身高度;另一方面是燃烧强度提高,直接提高了炉内温度。这些都促使产量提高。

  可是,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,温度高了虽然铁产量有所提高,往铁里渗碳的速度也加速了,当渗碳凌驾2%以后,就引起了质变,获得的是另外一种产物――生铁。

  生铁的熔点最低可达1147℃,而温度升高后还促使原料中的其它元素被还原进入铁中,这就使得生铁的熔点更为降低。于是,获得液体产物的可能泛起了。而生铁不耐锻打,这种液态生铁多被视作冶炼不正常的产物,一般是抛弃的。

  生铁在中国历史上一开始就有用武之地。这一点在《禹贡》篇中同样透露了玄机。春秋战国之际的铸铁大兴,实肇始于此,“刚铁”的泛起,恰逢其时。

  这种白口铸铁中,险些全部的碳都与铁化合形成了碳化三铁,其断口呈暗白色,晶粒粗大,具有很大的硬度和脆性,因此被称为“刚铁”。

 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,中国最早的文字或画于陶器,或刻于竹木,或铸于铜铁,或镂于甲骨,而竹木和甲骨是最常用的质料。不管是刻照旧镂,“笔”的硬度至关重要。当“刚铁”初现时,虽然不耐锻打,其硬度却是当世之最。

  块炼铁(柔铁)首先泛起,白口生铁(刚铁)紧随其后。由于白口生铁一泛起就派上了用场(刻镂),使得生铁冶炼技术得以生存并有所生长,并最终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影响,在春秋战国之际奠基了中国冶铁术的基本走向――以生铁冶铸为主。

  春秋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,《国语·齐语》里面,管仲所说的“美金以铸剑戟,试诸狗马;恶金以铸锄夷斤,试诸壤土”,美金是指青铜,恶金是指铁,也是毫无疑问的。

 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划时代地成为五霸之首,在诸侯中特出一头地,在这儿可以找得出他的物质凭据。煮海为盐积累了资金,铸铁为耕具提高了农业生产。所以桓公称霸并不仅仅由于发生了一位特出的政治家管仲,而是由于这位特出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国茂盛的基本要素。

  铸铁技术在齐桓公时已接近成熟,因此才引起了当权者(管仲)的注意。反过来,由于当权者的鼎力大举提倡,铸铁技术的生长也就大大加速了速度。试想,铸铁农具的使用既然能使齐国“足食”,相邻各国必将仿而效之。稍后的战国时代铸铁技术被七国普遍接纳,其最初的契机应该是在这里。而中国冶铁术以生铁冶铸为主的基本走向由此而奠基就绝不奇怪了。

  附:齐桓公(?~前643年9月12日),姜姓,吕氏,名小白,春秋五霸之首,上古五霸之一,与晋文公并称“齐桓晋文”,公元前685~前643年在位,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。

  成就:重用管鲍,强军富民。九盟诸侯,三平晋乱,平复卫国,驱逐戎狄。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