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

金岳霖只要有你便足够

第三章 两袖清风

金岳霖只要有你便足够 小小香菱 1895 2019-05-03 19:12:31

  金岳霖去了,带着对林徽因无尽的眷恋去了。

  时间的车轮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向前行进着,这么多年已往了,许多人、事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但是,我们相信,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,将会一直延续下去,这种爱,就像著名的德芙巧克力,味道浓烈至极,再也化不开。

 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,一来是因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那份爱很深,确确实实是渗透到骨子里的;二来,我们可以从他的身后事窥见一二。

  之前我们介绍过,金岳霖外洋留学归来,进入清华大学任教,清华大学是几多学子心目中神圣的学术殿堂啊,能够进入清华大学任教,更是难得。金岳霖、林徽因、梁思成三人作为其时清华大学赫赫有名的教授,人为自然不会太低,那么,他们去世后,遗留下来了哪些物品呢?

  我们首先来看梁思成。

  有人可能要说了,既然梁思成先生那么热爱修建艺术,想必他身后留下了不少关于修建方面的书籍吧?

  欠美意思,梁先生身后确实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物品,但是,唯独关于修建艺术方面的书籍,没有,原因嘛,你懂的。

  我们来具体看看梁思成身后留下了些什么:

  1.梁思成、林徽因相助的扇面;

  2.《营造法式》三十四卷附录一卷;

  3.梁思成考察汉墓石阙照片(2张);

  4.梁思成签名古塔照片;

  5.梁思成《西南修建图说》手稿等

  险些每一件物品都是无价之宝,究竟,这些物品中间凝聚了梁思成先生太多太多的心血。

  我们再来看林徽因先生的遗物:

  1.林徽因《北海公园》手稿;

  2.林徽因收藏清代绣片(一组九件);

  3.林徽因随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修建时所拍摄的照片……

 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一个秘密:林、梁二人的遗物中,没有钱!

  是的,没有钱,没有钱很正常,一方面,像梁思成、林徽因这样对中国古修建艺术如此热爱的人,即便手里有些积贮,也会绝不惜啬地投入到修建艺术研究中来;另一方面,在抗战时,他们随着清华大学一路南迁,一路上颠沛流离,最终在昆明站稳了脚跟,随着抗战形势越来越紧张,他们被迫搬到了昆明郊区,就连住的屋子也是两人亲自动手制作的,在屋子还未竣工之时,两人手头的积贮已然所剩无几,所以,没有钱财,恰恰能证明两人的清廉。

  接下来,咱们来说说金岳霖。

  金岳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?

  金岳霖是清华大学一级教授,平时又是一小我私家生活,钱肯定是花不完的,所以,他遗留下来的钱财,一定要比梁思成跟林徽因多得多!

  如果你这么想,只能证明你对金岳霖先生太不了解了!

  金岳霖钱赚得不少,这没有错,他一小我私家在吃穿上面花销不大,这也没有错,可是,在他去世以后,他也没有给后世留下几多钱财,这是为什么呢?

  原来,金岳霖除了是一个借钱达人以外,他照旧一个“借钱达人”。

  前者虽然指的是他向别人借钱,尔后者指的是,他借给别人钱。

  他借给别人钱,往往很是大方,而借钱的工具,广泛他的朋友和学生。好比,

  曾经的乔冠华,曾经是金岳霖的学生。乔冠华年轻的时候,想要到德国去留学,他所选择的学术研究偏向,跟金岳霖一样,也是哲学,厥后,经过不懈的努力,乔冠华获得了德领土宾根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。

  可是,在出发之前,乔冠华却犯了愁:没有路费,这该如何是好呢?

 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当金岳霖得知此事以后,二话不说,几百块大洋就到了乔冠华的手里。

  也许,这件事对于金岳霖来说,只不外是举手之劳,而他也并不指望乔冠华能够回报自己什么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个举动,在年轻的乔冠华的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涛。乔冠华厥后能够在政坛上取得那么大的结果,这与金岳霖对他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。

  另有一个例子是张奚若。

  这个与金岳霖一起留学外洋的知识分子,在抗战时期,也不得不为了一家人的性命宁静着想,开始举家千里漂移。常言道,有钱男子汉,没钱男人难,一小我私家出门在外,必带三样工具:

  1.钥匙;

  2.卫生纸;

  3.钱。

  恒久在路上奔忙的张奚若,经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。

  有一天,张奚若突然在自家的椅子上,发现了一摞钞票。

  这摞钞票,对于彼时的张奚若来说,真可谓是救命稻草。问题是,这钱是谁给的呢?

  张奚若仔细追念事情的来龙去脉,最终断定,这事是金岳霖所为。原因无他,此前,金岳霖刚刚从他家离开。

  有人可能要问了:他们俩关系那么好,为什么不能劈面给钱呢?

 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。

  虽说是无钱买米,但是,旧时的文人,无论丢掉什么,骨子里的清高是绝对不能丢的,张口借钱?那面子就没了。面子没了,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。

  所以说,金岳霖的做法,看似离奇,实则是在维护朋友的面子,这种做法很是正确。

  就像金岳霖一样品学兼优的人,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经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,也许,在不久的未来,我们会将他们忘却,不外,他们遗留下来的那些名贵的治学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,将成为我们子弟人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宝藏。

  加油吧,列位青年同仁们,向前辈看齐,向前辈致敬!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