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

大唐末帝

第四十一章 因大局循循言国是 重天伦忏悔拒和亲

大唐末帝 光禄山人 9300 2019-02-27 23:06:21

  史笔凿凿说至尊,几人尽情享天伦?

  只因看重父女情,引来朝局乱纷纷。

  枢密院承袭皇上的意思,派人去卫州传旨赦免鄂王李从厚,人还在路上,就接到王弘贽六百里加急的急报,说鄂王已于昨夜自缢身亡。消息到达枢密院,不敢怠慢,立刻把王弘贽送来的那道所谓遗折,及李从厚所题诗的抄本送到至德殿。李从珂刚下朝,正在看各地送来的奏章,突然听说此事,大为震惊。他仔细看着那道“遗折”及“反诗”,感受漏洞百出。李从厚在“遗折”上尽力为自己辩解,把罪都推给朱弘昭他们,虽然也有归罪自己的地方。其中有一句“兄皇若不愿宽宥臣弟之过,臣弟则愿到地下与父皇申白”,虽然语里话外有点厌世的情绪,但主要照旧想让皇上赦免了他的罪。

  李从珂连续看了三遍,断定鄂王绝不是自杀,定是被王弘贽所害。他还认为那首所谓的“反诗”,不外是鄂王吟花弄月之作,他平日里写过不少这样的诗句,本不足为怪,然今日却被王弘贽说成是反诗,纯粹是乱说八道。

  李从珂震怒,立刻传旨自己的小舅子刘延皓进宫。刘延皓正在城西校场操训新军,接旨后,立刻骑马来到东掖门,还未曾把马栓好,就急不行耐地进了宫。在太监的引领下,他见到李从珂,刚要行礼,就听李从珂高声说道:“延皓,你速点起一万人马,到卫州将王弘贽抓来交刑部问罪。”

  刘延皓丈二僧人,摸不到头脑,一时愣在那里。李从珂咬牙切齿道:“好个王弘贽,如此胆大包天,他竟然把鄂王杀了。还说是鄂王自杀的,朕绝不相信。如此妄为,实属犯上作乱。”

  说完,李从珂把王弘贽送来的工具交给刘延皓,刘延皓简陋看了一眼,沉思片刻道:“皇上,这也许是件好事。这几天,那些将领们都在闹着要报仇,非要到卫州去除掉鄂王,既然他已经死了,不管是王弘贽杀的照旧他自杀,对将领们也算有了交接……”

  “你好糊涂呀。对他们倒是有所交接了,那朕如何向天下交接?如何向子弟子孙们交接?朕岂不落下千古骂名?他是先皇唯一的骨血呀。”李从珂说到这里竟大放悲声,边哭边声嘶力竭地喊着:“父皇,孩儿没有掩护好兄弟,孩儿对不住您呀……”

  正在此时,范延光进宫来见李从珂。他也是刚获得这个消息,而且也听说皇上准备兴兵卫州。他看到坐在龙椅上的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,悲痛欲绝,又看看刘延皓,刘延皓无奈地摊开双手。他趋步向前,小心地问道:“陛下,听说鄂王自尽,可有其事?”

  李从珂抬头看了范延光一眼,忙擦擦眼泪道:“哦,是范先生呀。朕绝不信鄂王会走这条路,一定是王弘贽自作主张把鄂王杀了,还说鄂王写反诗,意在谋反。如此妄为,是想把朕置于不忠不孝,不仁不义之地,朕今后何以面对天下黎民,何以面对后人?朕正计划派延皓把这厮擒来问罪。”

  “让微臣看看是不是反诗?”

  李从珂点一下头,刘延皓把那道“遗折”和那首“反诗”递给范延光,范延光看罢,心里逐渐明朗起来。他认为这是王弘贽为取悦皇上,欲讨皇上的封赏,私自将鄂王杀了。但正是那道“遗折”对他这种行为有所掩盖,但那首“反诗”又反证了鄂王不是自杀的。他心里骂着王弘贽“蠢材”。李从厚怎会蠢到一边要皇上宽恕自己,一边又要写“反诗”呢?若没有那首所谓的“反诗”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,加上那“反诗”反而欲盖弥彰了。但他不敢这样说,怕皇上真的去派兵进剿,那便会堵住人们想通过效忠皇上得以升迁的路子。

  这些天,范延光一直都在协调李从珂与那些主张杀李从厚的将军们的关系。尤其是被李从厚杀了眷属的将领们,闹着要进宫见皇上,为自己的家人讨要说法。正在对此一筹莫展之时,想不到王弘贽却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。

  “陛下,依臣看这简直是首反诗,鄂王把自己比做报春的花,将陛下比作‘骤雨’、‘春寒’,这明白就是在暗喻皇上无情,自己受到摧残。还要等‘香如故’,什么“谁不知”……”

  “哈哈哈,范先生也相信这些鬼话?几首文人的破诗能毁了天下?朕绝不相信。父皇在世时就不大喜欢吟诗弄赋的文人,秦王、鄂王偏偏喜欢这些,白白丢掉性命。范先生不必为王弘贽说情,朕心里明镜儿似的,这个龟孙王八蛋,他有罪呀。若不处置这个胆大包天的忘八,如何对得起父皇的在天之灵呀?”说到这里,李从珂的眼睛湿润起来,忙把头转向一边对刘延皓道:“嘱咐你的事去办吧,一定把王弘贽生擒进京,要让天下人都明白,到底是谁杀了鄂王。”

  范延光知道这样劝说不会起多大作用,他灵机一动道:“差池呀,鄂王出宫时随身可是带着传国玉玺,怎么不见王弘贽说起呢?”

  范延光这句话引起李从珂的注意,问道:“传国玉玺?范先生是说先皇手里的那个印信?”

  “陛下有所不知,那可不是一般的印信,那是皇上统治国家的信物。自秦始皇到现在,已经传了一千多年了。如今没有那传国玉玺,皇上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统御四海。”

  “哦,有这么重要?朕只是听先皇说过,也见过频频,不就是一个印信吗……”

  “哈哈哈,皇上可能不大了解这传国玉玺,说起来它另有一段来历呢……”于是,范延光便把这传国玺的来历对李从珂说了一遍。从卞和发现荆山上的玉璞,到完璧归赵,再到秦始皇命人打造玉玺,直到三国时期孙策在井下发现玉玺等……点点滴滴、桩桩件件往事对李从珂复述了一遍,李从珂这才名顿开,低着头半天不说话。半晌抬起头来,望着范延光道:“如此说来,那印信这般重要,可他王弘贽却只字不提,他是何意?”

  范延光倾身向前道:“王弘贽没有提起玉玺之事,是在看皇上怎样夸奖他。如果按皇上的意思派兵剿他,他无力反抗,势必逃亡契丹,一旦契丹获得那传国玺,后患无穷呀。契丹人早就觊觎中原了,如果再获得玉玺,那他就可以声称自己才是中原之主,就可名正言顺地兴兵中原了。”

  范延光的话在李从珂心里激起轩然大波,他看看刘延皓,又看看范延光,不知该如何决断。范延光知道他此时正在为难,如果马上让他收回成命,恐怕一时从情感上很难做到。他话题一转道:“哦,另有一事需要向陛下禀明。昨日幽州传来急报,说幽州一带发现异常天象。日月昏暗,昼如黑夜,飞沙走石,遮天蔽日。黎民们蜚语四起,纷纷推测……”

  “哦,有这样的事?这是何预兆?”李从珂显然有些紧张,急切地问。

  范延光笑道:“据臣所知,幽州自古就是个风口,现正是春季干旱季节,口外的风吹了进来,不外是几日风沙天气而已,不足惧也。”

  “哦,是这样?那朕就放心了。”

  “陛下。”范延光思索了一下道,“风雨雷电,洪涝旱灾,本是天之自然,为政为国者不须惧怕,需要惧怕的是人事。皇上听说过为国之君,须有五种不足惧,六种深可畏吗?”

  “哪五不足惧呢?请范先生指教。”

  “三辰(日月星)失行不足惧;天象变见不足惧;小人讹言不足惧;山崩川竭不足惧;水旱虫蝗不足惧。”

  李从珂听罢,击节叫好,深有感伤隧道:“此话有理呀。那六种深可畏呢?”

  范延光接着道:“贤士藏匿深可畏;四民迁业深可畏;上下相徇深可畏;廉耻道消深可畏;毁誉乱真深可畏;直言不闻深可畏。”

  李从珂听罢范延光所说的话,沉思了好半天道:“讲得好,讲得好呀,说到朕心里去了。上下相偱深可畏,直言不闻深可畏呀。”他突然抬起头,对范延光道:“范先生的一席话,让朕茅塞顿开。看来不应派兵进剿王弘贽。”

  范延光见李从珂有些松动,继续说道:“阿弟被人无端杀害,寻常黎民定是难以蒙受,可您是皇上,皇上不能由着自己的情感行事,要为天下着想。有时明知其中有诈,还要装作不知。王弘贽为何敢这样做,还不是为了向皇上邀功,怕皇上追究他当初没有派兵相助之罪。许多藩镇都没有起兵响应,若现在兴兵讨伐卫州,定会被他们认为皇上是借题发挥,他们心里能安吗?”

  李从珂听着他的话,深有感伤所在着头。范延光继续道:“不仅不能治王弘贽的罪,还要给与封赏,表彰他揭发鄂王有功,他自然会将传国玉玺送回。让那些藩镇看看,只要有功于朝廷,朝廷绝不追究那些没有起兵响应的将军们,这样他们的心才牢固下来,争先为朝廷建树功勋。”

  范延光的话引起李从珂的深沉思索,最后他长叹一声道:“是呀,皇家哪有不死人的?秦王死了,鄂王死了,吉儿不是也死了?他们死得其所呀。”李从珂说到这里,眼含泪花,扭过头去悄悄拭了去。

  “皇上圣明。皇上登位伊始,国是繁巨,各藩镇都在看着朝廷的局势。契丹、吐蕃也在看着皇上。若现在兴兵讨伐王弘贽,其他藩镇肯定会坐不住,一旦厮杀起来,中原又要重蹈战火。他们要的是乱,我们要的是稳呀。鄂王杀死这么多将军的眷属,他们岂能咽下这口气?虽说不是他干的,却也不能说与他毫无关系,不能怪这些将军们归罪于他。为了抚慰这些失去眷属的将领,这样做也无可厚非,王弘贽倒是为我们解了大围。”

  李从珂长叹一声道:“范先生有所不知,朕曾允许过淑太妃,要保鄂王一命。现在朕将如何面对太妃?”

  “那首反诗不正好可以用做借口吗?谅她不会责怪陛下的。”

  李从珂无奈地摇着头。

  范延光看李从珂一副痛苦的样子,很是不忍,忙把话题转开,说道:“陛下,先皇的谥号已经拟好了?是微臣与韩昭胤大人,李袭佶大人配合商议的,请皇上过目,不知还能看过眼去吗?”

  “你们都是大才,肯定错不了,你说说吧。”

  “据先皇一生的丰功伟业,拟就的庙号为‘明宗’,谥号为圣德和武钦孝天子。”

  李从珂听罢,思索一下道:“嗯,很不错,就这样昭告天下吧。”

  “臣遵旨。”

  却说远在大漠的耶律德光,闻知李嗣源驾崩后,中原皇权更替,君臣怀疑,兴奋不已,急遽派人与吐蕃联络,想借机兴兵,夺取中原土地。派去的使臣还没有回来,就听说潞王李从珂已登上了皇位,而且朝局很快被控制。从李嗣源晏驾到秦王被诛,再到宋王登位、潞王清君侧入宫为主,先后不到四个月时光,中原便迅速恢复了既往的秩序。他不相信李从珂会这么快就能控制住局势,想试探一下这位新皇的根底有多深。于是在当年的九月份,便指挥雄师越过领土,准备突袭中原。李从珂早获得密报,派张破败、韩昭胤带雄师前去迎敌,刚一交手,便大北契丹,耶律德光损兵折将,狼狈地逃了回去。

  耶律德光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,心里自然很是懊恼。他与李从珂多年交手,深知他的厉害,便只好偃旗息鼓,再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
  说起耶律德光,这里有须要交接几句。他继位之前并非太子,被耶律阿保机立为太子的是他的长兄耶律倍。阿保机死后,王后述律平摄政,她却不喜欢文绉绉的耶律倍,更喜欢自己尚武有力的三儿子耶律德光,掉臂人们的阻挡,硬是把耶律德光推上了王位。耶律倍对此一直铭心镂骨。耶律德光知道兄长的不满,接纳又拉又打,分化瓦解的手段,硬是挤兑得耶律倍无法生存,时时感应有生命危险。他一气之下投靠了中原,向李从珂称臣。这下耶律德光更是沉不住气了,畏惧李从珂会兴兵资助耶律倍夺了他的王位。再加上刚又被李从珂打败,整日愁云满面,唉声叹气。

  母亲述律平看出了他的心思,便慰藉他道:“孩儿不必烦恼,再怎样说你是契丹王。硬得不行咱可以来软的。你不是怕你哥哥回来吗?咱不妨先他一步与中原修好。听说唐朝天子有个女儿,咱派使臣带上聘礼前去求亲,一旦与唐朝天子攀上亲,也就不怕你哥哥了。这不是个法子吗?”

  母亲的话使耶律德光茅塞顿开,立即招来十几个大臣商议此事,各人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,即解了后顾之忧,又与中原修好了关系,一举两得。耶律德光很是兴奋,立即派出二十多个使臣,带着聘礼日夜兼程地向洛阳而来。

  这些人还未到达洛阳,李从珂就获得边关的禀报,知道了这一行人的目的。他听说后,怒不行遏,对韩昭胤言道:“番邦小儿,竟敢如此放肆,朕正想与他决一死战,以报屡犯边关之仇,想不到他竟想与朕结亲,真是笑话。他把朕当做汉景帝了。”

  韩昭胤本计划说服皇上,应了这门亲事,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,如果能与契丹和亲,起码后方将有几年的太平,就可以腾下手来,集结戎马,横扫江南诸侯,完成先皇的遗愿。但他知道,如果这样直接去说,皇上肯定不会同意,更知道皇上是个重情重义的人,绝不忍心将女儿嫁到契丹去。

  他没有马上亮相,只是笑了笑,然后托故离去了。

  自从李从珂登位后,韩昭胤总觉得他不似从前那样从谏如流了,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很难令他改变主意。尤其是看待契丹的事情上,李从珂坚持认为:“契丹与我大唐世代仇怨,从昭宗开始就常袭扰边关,掠我子民,抢我土地,历代朝廷都为其所困。契丹不平,中原不稳。当前朝廷要务,就是效法汉武帝,将这些契丹人驱逐到大漠以北,永世不得踏入中原。”基于这种偏执的认识,他登位不久,就专门为此与大臣们商议多次,意欲兴兵与契丹作战。因为登位伊始,百事待举,觉得时机尚未到来,便令张敬远、杨敬达在云州、朔方、幽州一带布防,还派平娃从河北镇州、邢州招募兵勇,俟时机成熟,与其决一死战。尤其是耶律倍的归降,更坚定了他扫平契丹的决心。

  范延光与韩昭胤却不这样认为,他们觉得应陈兵于江北,接纳分化瓦解的战略,将南方几个诸侯国统一起来,将大唐的国界恢复到昭宗时期。随着国力的强大,契丹自然会退避三舍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就此问题,朝中就此徐徐形成了两派。以李从珂为首的“北派”,多数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们,以范延光、韩昭胤为首的“南派”则多是些朝中的文臣。李从珂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个大错,竟忘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这个治国安邦的大道至理。

  正是两派唇枪舌剑、互不相让之际,耶律德光的求亲队伍到了洛阳。他们带来的聘礼很是丰盛:战马二百匹、金沙一千斤、波斯地毯五十挂,另有数不清金银珠宝。

  范延光把这支求亲的队伍安置在驿馆后,立刻进宫去见李从珂。李从珂正与几个“北派”人物在御花园饮酒,见范延光急急遽来了,便起身请他入座。范延光知道李从珂的脾气,没有推辞,坐下后先饮了几杯酒后说道:“陛下,耶律德光的求亲使臣们已经到了,这是他们送来的礼单。”李从珂看了看,笑着道:“这些金银珠宝朕不稀罕,那些战马倒是好的。我们吃过不少战马的亏,人家的马比咱们的马跑得快,力气足,眼看着就追不上。应该多弄些这样的好马。”

  “这有何难,只要皇上下旨,待俺与他们打上几仗,就能获得这些好马。”武彦章醉醺醺隧道。

  “哈哈,武将军豪言壮语,让朕兴奋。放心,有你打仗的时候。”李从珂兴奋地拍着武彦章的后背道。

  范延光陪着他们笑了笑说:“陛下,和亲的事请陛下慎重看待。臣以为,照旧恩准了为好。先皇之所以未曾兴兵江南,就是因为后方不稳,边事过多。现在契丹主动要求修好,这可是个难得的时机。北与契丹结盟、西与吐蕃修好,没了后顾之忧,陛下想饮马长江,指日可待。请陛下三思。”

  李从珂对范延光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,但说到和亲,他心里很不是滋味,冷静脸道:“范先生的话,朕早考虑过,这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。但用朕的女儿换取边关安宁,岂不让天下人讥笑?况且公主年幼,刚满十六岁……”

  “陛下,昔有昭君出塞,和亲于大单于;近有文成公主和亲于松赞干布。她们哪个不是及笄年华?可她们身为公主,必须以朝廷社稷为重。陛下,千万不要丧失这个时机呀。”

  李从珂听罢,默不作声,端起一觞酒,仰脖喝下。

  刘延皓站起来揶揄范延光道:“范大人,末将以为,契丹是被我们打怕了,所以才装成这般熊样来。不要一遇到事就想着用公主去平息,若是这么做还要你们这些朝中重臣作甚?还要我们这些投军的作甚?公主是末将的外甥女,别人不心痛末将还心痛呢。敢情不是大人的女儿,若是大人的女儿,你还舍得把他送到狼虫虎豹嘴里吗……”

  “你……”

  范延光语塞了,想不到刘延皓竟说出这样的话,李从珂闻听震怒,指着刘延皓的鼻子怒斥道:“延皓,你忘八,竟敢这样与丞相说话。没了王法了,你……你给我跪下,与丞相赔罪。”

  刘延皓见李从珂发这样大的火,吓得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。李从珂仍不解气,继续道:“你可知范先生是谁?他是朕的恩人。没有范先生,我,另有你们,能在这里吗?你这个不知深浅的工具,口无遮拦、胡言乱语,平时朕是怎么教你的?给我自己掌嘴。”

  跪在地上的刘延皓只得自己掌起嘴来。范延光见状,急遽把他拉起来,说道:“国舅请起,要折杀老臣么?千万不要如此。”

  李从珂拉着范延光的手,感伤隧道:“范先生,不要与他一般见识,看着我们多年朋友的情分上,就让朕替他给您赔罪了。”说着,李从珂就要下跪,吓得范延光急遽跪在地上道:“陛下要折煞微臣么?国舅爷性情率直,口无遮拦,这又算何事?若陛下执意如此,微臣只有一死而谢罪了。”

  “陛下。”其他几位将军见状,也纷纷跪下哭着劝阻,李从珂这才作罢。

  他觉得今天这事儿很是对不起范延光,想了一下道:“范先生,和亲之事先应了吧,明日朕在至德殿召见他们。”

  “皇上圣明。”

  范延光离别李从珂要去部署今夜招待契丹使臣的事情,刚出御花园门口,就遇见韩昭胤,韩昭胤急切地问:“范大人,皇上同意了吗?”

  范延光苦笑一声道:“倒是同意了,但并不情愿。皇上心里还没有想明白。再说既是皇上同意了,皇后那一关恐也欠好过的。”

  “军国大事,皇后从来不外问的。”

  “那是其它的事,大公主是皇上的掌上明珠,皇后怕是难以舍得。”范延光无奈地说。

  韩昭胤摇着头,叹口气道:“耶律德光求亲不成,一定恼羞成怒,北方恐不得安宁了。范大人另有其它法子吗?”

  “我倒是想了一个,也许能成。耶律德光为何急于与我修好?他是担忧咱们帮着他兄长耶律倍夺了他的山河。耶律倍不是在洛阳吗?只要把他交给耶律德光,也能换回几年的太平。”

  韩昭胤听罢,笑着摆摆手道:“恐怕不成。大人与皇上相交这么多年,皇上的脾气你还不知道?曾记得耶律倍前来相投,皇上对他说:‘今后当以兄弟相待,若有违背,天诛地灭。洛阳就是你的家,朕就是你的兄长。’就皇上的性情,绝不会把耶律倍交给他们的。”

  “我也有这样的担忧,皇上太重义了。作为一个普通人这点倒是利益,作为天子却不是优点了。无论怎样,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吧。”

  二人边说边走着。突然,韩昭胤停下来道:“大人知否,驸马爷回河东了,昨日启的程。我曾力劝皇上,让驸马留在朝里去做太尉,千万不要再让他回河东。皇上起先也允许了,厥后永宁公主来了一次,不知怎的,皇上又变了,竟应允了驸马的要求。大人看吧,如果与契丹和亲不成,耶律德光一定会把心思用在驸马身上的,那时不定会出什么乱子呢?把洋王李从璋放回河中也就算了,他不外是个无心无肺的莽汉,如今又把驸马爷放回,那可不是朝廷之福呀。”

  范延光听到这里,长叹一声道:“这正是我所担忧的。驸马爷心机深重,难以捉摸,韩大人不是说过,他早就认了耶律德光为父吗,他为何这样作践自己?他的目的何在?”

  “……”

  二人心事重重的出了宫。

  果真如他们二人所推测的那样,李从珂把和亲的事情与皇后商议,立刻就引起娘儿俩的哭闹,由于气血攻心,皇后竟就地昏死已往,李从珂忙召来太医诊治,总算是苏醒过来。她跪在李从珂的脚下哭诉道:“你现在是大唐的皇上,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掩护不了,知道这样,还不如做个王爷呢,又何须从凤翔到这皇城里来?吉儿为了你枉送了性命,连个尸首也未曾找到,如今又想把我女儿夺走,我还在世有何意思?先皇要是在,绝不会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对头手里的。皇上你就绕过我们这一家子吧……”

  皇后声泪并下的诉说,使李从珂又想起丧子之痛,他一时无语,怔怔地坐在那里。公主见父皇还不亮相,一时情急,抓起一把铰剪跪在李从珂跟前道:“父皇,女儿誓死不嫁契丹,若父皇相逼,女儿将出家为尼。”说着拿出那把铰剪,就要去剪自己的头发,李从珂见状忙去拉公主,但公主照旧剪掉了自己一缕头发。李从珂夺过那把铰剪,看着跪在地上抱头痛哭的皇后与公主,眼里也噙上热泪。他走上前去,把母女二人扶起来说道:“你们以为朕愿这样吗?这也是为了山河社稷呀。朕已经允许了范先生,想必范先生已经知会契丹的和亲使团了,朕说过的话岂可收回?”

  这时刘延皓一步跨进来,看到这一幕,心里马上明白了。他走上前去,替皇后擦去眼泪道:“阿姐,这并非是姐夫的本意,是范延光的主意,他是想与契丹和亲,朝廷就不用打仗了,就可以过太平日子了。可臣弟以为,从汉高祖开始与匈奴和亲,不是还照样打仗吗?景帝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也没有盖住他们入侵中原。还不是汉武帝把他们赶到大漠以北,才有了大汉三百年的太平日子。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,过过几天安生日子?吐蕃人不也是常袭扰边关吗?皇上戍边多年,难道不知?番邦小人,虎狼心肠,对他们只有一字:打,这样我们才气过太平日子。”

  刘延皓的一席话,李从珂很是赞成,他笑着拍了拍刘延皓的后背道:“照旧自家兄弟呀,明白朕的心。你们也不要哭泣了,朕谢绝了这门亲事就是了。”

  第二天上朝时,李从珂就不再提和亲一事了,韩昭胤很是着急,想问问皇上关于和亲的事情,他见范延光直给他使眼色,他却装作看不见,问道:“皇上,契丹的和亲使团正在驿馆期待皇上召见,皇上何时见他们呢?”

  “哦,朕意已决,禁绝备与这些虎狼和亲,请转告他们,若他们有真本事,就在沙场上一刀一枪地交战。若他们打得赢,别说公主了,这天下也给了他们,若打不赢就滚回大漠去。”

  李从珂的话引起了那些主战派的共识,纷纷叫起好来,尤其是被李从珂招安的土匪头子武彦章,更是赞不停口,高声叫道:“对,这帮兔崽子,皇上不能允许他们,只管让他们放马过来,有俺老武在,就不能让这帮兔崽子跨进中原一步。”

  “武将军的英雄气概令在下十分赞赏,但北方局势不稳,这恐怕对皇上扫平江南的雄心雄心倒霉呀。请问武将军可有妙策?”韩昭胤向武彦章问道。

  “这……”武彦章语塞,但他不示弱,拍着大腿道:“俺老武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,只要皇上一句话,俺老武就是赴汤蹈火也无二话。俺是个粗人,只知道效忠皇上,皇上指到哪里俺便打到哪里,从不想着朝廷一有事就想着皇上一家子……”

  “给我住嘴,越发的不像话了,韩大人也是为了朕,再敢混说,当心掌嘴。”李从珂忙喝住武彦章,武彦章这才没有把话说完。

  李从珂转向韩昭胤道:“韩大人,不要与这个无赖一般见识。依朕看,契丹并非真心和亲,不外是试探咱们的态度。如果允许他们的要求,他们势必认为我们不敢与他们为敌,会越发肆无忌惮。朕岂肯做这等傻事?还望范先生与韩大人与他们解释清除,就说公主年幼,尚不到谈婚论嫁之时,照旧等以后再议此事。这件事就到此为止,列位爱卿不必复言了。今日朕心里兴奋,不说那些丧气的话,一会儿至德殿摆宴,咱们君臣在一起吃顿闲饭。”

  “谢皇上恩赏。”

  范延光哪有心思陪李从珂用饭,心里想着该怎样回复那些和亲使臣们,本想就此离别皇上去驿馆,又怕扫了李从珂的兴,正在两难之际,李从珂却道:“范先生自便吧。朕知道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了你,你设法与他们周旋,只是暂不要伤了两家的和气。朕很清楚,现在还不是用兵的时候,那些藩镇还在张望形势。”

  “皇上圣明,不外臣很是为难。昨日臣已经把皇上的意思给他们说了,他们很是兴奋,体现愿与我中原结世代之缘,永不背信。还说若皇上想扫平江南诸国,他们愿意兴兵相助……”

  范延光的话还没说完,李从珂就哈哈大笑起来,随即把脸一沉,鼻子哼了一声道:“谢过他们的美意,只是他们还不知道,一统九州乃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情,与他们无关。让他们兴兵中原,无疑是引狼入室。即便他们是真心相助,纵然扫平了南方诸国也被后人所讥笑。仅凭这点,越觉察得他们没按美意。就托付范先生了。”

  韩昭胤刚想说话,李从珂把头却转向武彦章道:“下朝后你到园子里等朕,朕想与你过几招,这些日子朕身子快僵了。”

  “臣不敢,不是在凤翔时了,如今您贵为天子,万一臣失手伤了皇上,臣就是千刀万剐也不能赎罪,皇上就饶了臣吧……”

  李从珂与武彦章说起了“过招”的事情,韩昭胤知道皇上不愿再让他说下去,轻轻叹口气道:“皇上,微臣想与范大人一同去见契丹的使臣。”

  “如此更好。那你们就去吧。”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