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

崇祯十五年

第三十八章 留三去一

崇祯十五年 韭菜东南生 2282 2018-11-06 08:00:00

 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,这个泱泱大国的盐稅都照旧按人头收税,直到一个叫范时崇的梅州巡抚发现了其中玄妙,向乾隆进言,才从人口派盐税收改为按斤两派盐税。如此一改,盐稅大增,单梅县一地的盐税就由几百两银子猛增到七千四百两。

  “第三,严格产地治理,从源头掐,死私盐的泛滥。对灶户施行保甲制,十户为一甲,百户为一保,相互监视,如果有一户贩卖私盐,而其他九户没有举报,或者没有察觉,一律同罪,杖八十,流放三千里,严重者,斩!”

  灶户,明朝设灶专门煎盐的黎民,朝廷从灶户手中收盐,加税后卖给盐商,市面上的私盐,大部门都是从灶户手中流出来的。

  “第四,私盐一旦严格治理,那些灶户的生活一定受到影响,如果朝廷不照顾他们,食盐生产就会迟滞,因此儿臣以为,应适当提高灶户待遇,让他们不用贩卖私盐,也可以衣食温饱,儿臣提议,每斤盐稅可提高一文,其中一半归朝廷,一半归灶户,双管齐下,私盐泛,滥的局面,一定可以获得有效缓解。”

  如果说,当朱慈烺开口说要革新盐政时,殿中的老臣大部门都是惊骇不安,担忧太子爷乱改盐政,会搅的天下大乱,一个个忧心忡忡,但是当朱慈烺把盐政革新的四策说完,老臣们相互一看,眼睛却都是一亮--这四策里,除了第一策影响巨大,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之外,其余三策,无一不是治国良策,尤其是第三策的保甲制度,执行的好,也许可以彻底解决私盐泛滥的局面。

  私盐只所以泛滥,一来价钱低,黎民愿意购置,二来,朝廷人手有限,不行能每个灶户都派人监视,因此无法停止私盐从产地流出,但如果保甲制度一施行,灶户之间相互监视,这一难题立刻就迎刃而解了。

  “妙啊!”

  有大臣高声赞叹。

  照旧兵部左侍郎吴甡。

  这个早朝,他已经赞美皇太子好频频了。

  其他朝臣大部门也都是颔首。

  崇祯眼有兴奋,目光看向周延儒:“内阁什么意思?”

  周延儒拱手:“老臣以为……”

  “都别跪着了,起来吧。”

  崇祯挥手打断他的话。

  “谢皇上。”

  满朝文武哗啦啦都站了起来,适才这一跪,足足十分钟,可怜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头,一个个都跪的膝盖酸麻了。

  “老臣以为,殿下的盐稅革新之策,除了第一策之外,其他三策都甚好,着户部准备一下,下半年就可以执行。”周延儒说。

  “臣也这么认为,后三策甚好。”陈演也赞同。

  两人带头,殿中众臣都是赞同,另有人拍朱慈烺的马屁:“太子殿下智谋深远,天纵英明,老臣深为佩服。”

  “后三策甚好,那意思是说,第一策欠好了?但不知欠幸亏哪里?”一片赞颂之中,却有一人冷言冷语。

 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是吴甡。

  吴甡所问的,正是他想问的。

  盐政四策最焦点,最要害的就是第一策,如果第一策不执行,盐商盐帮垄断的职位不改变,盐政革新就不行能乐成,最多只是缓解。

  内阁四臣却都不理会吴甡,吴甡只是一个兵部侍郎,官小位低,性子又桀骜,在政界里没有人缘,周延儒陈演都是老谋深算之人,才不会在皇上面前,跟属下争辩呢,但吴甡的疑问殿中的人都听到了,所以必须向皇上和太子解释。

  于是周延儒向崇祯行礼说道:“陛下,太子殿下的第一策并不是欠好,而且现在还不适合施行。”

  “说说理由。”崇祯面无心情。

  朱慈烺却隐隐已经猜到周延儒要说什么了。

  周延儒向朱慈烺一行礼:“殿下可知,被朝廷准许,专卖食盐的盐商和盐店有几多吗?”

  “请周老先生大人指教。”朱慈烺回了一礼。

  周延儒看一眼陈演。

  陈演是户部尚书,立刻回覆:“被朝廷特许的盐商,全国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一人,盐店有十万三千五十六家,全国有组织的盐帮有晋商,徽商,山东也有,不外都只是称谓,并没有被朝廷认可。”

  怪不得盐价如此高呢,原来全国竟然有这么多的盘剥者。

  “殿下,不说盐帮和盐商,只这十万多家的盐店,就关系着几多人的身家性命?一旦朝廷取消特许,他们没有了生活来源,岂不立刻就要闹事?”周延儒语重心长,一副老成谋国的样子。

 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:“盐店暂时可以保留,但盐商的特许,必须取消。”

  盐商是上游,只要解除了上游的垄断,十万盐店就算想垄断也垄断不起来,因此,盐店可以放过。

  至于盐帮,盐商的特许取消了,盐帮自然也就不存在了。

  “盐商全国只有两千二百六十一人,看起来,人数不多,关系也不大,但这些人的祖上可都是为朝廷立下功勋之人,朝廷为奖励其后人,才特许食盐经营,如今无缘无故的贸然取消,岂不让人寒心?以后还会为朝廷尽忠尽力?朝廷的命令一旦发下去,这些人能佩服吗?虽然他们只有两千余人,但却都是豪强世家,在地方拥有一定的势力,如今流贼为祸,如果盐政革新再过急过激,一旦有变,恐怕……朝廷力不能逮啊。”

  周延儒说的很缓慢,很极重。

  某种方面来说,周延儒担忧简直实没错,如今建虏流贼内外交加,局势不稳,朝廷确实应该以维稳第一。

  但朱慈烺却不这么认为,盐商们个个富得流油,他们才没有胆子造反呢,最多也就是带人闹闹事,只要官员处置惩罚恰当,一手武力弹压,一手温言劝和,就不信他们能闹出大事来!而且大盐商基本都在江南,纵然是山西帮的盐商,也都常住江南,就算他们闹起事来,也无法和北方的流贼连成一片。

  黎民生活困苦,一斤盐居然就要300文,要知道,纵然是财政最富足的宋朝,一斤盐的价钱都没有凌驾100文,朱慈烺在前世看到的资料,宋朝的盐价恒久保持在50文左右,但黎民的收入却凌驾明朝,因此,明朝盐价已经成了黎民身上的一座大山。天灾人祸流贼,再加上逆天的盐价,黎民们走投无路,不造反才怪呢。

  高起的盐价,相当于是大明黎民肩负的另一个辽饷,辽饷破除,盐价自然也要打下来。

  如此才气安宁民情。

  但朝臣们的想法显然跟他纷歧样。

  “阁老说言甚是,臣附议。”次辅陈演也站了出来:“太子殿下有经纬之才,盐政革新四策,策策都是治国良策,然第一策牵涉众多,贸然实施,恐有窒碍难行之处,因此老臣以为,应徐徐图之。”

  ===

  求收藏,求推荐啊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