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

吾汉道昌

第七十二章 一帆风顺

吾汉道昌 余凫 3481 2018-05-01 12:43:04

  望着对方依然乌黑的头发,自己却已两鬓花白,一如两人这半生,对方仕途虽不广,但胜在牢固,自己却科场蹉跎,黯然回乡教书。

  张夫子叹息一声,从袖中拿出两张纸,递给了刘知县:“孟谯细看。”

  刘知县接过,初时不解,但幸亏政务娴熟,敏感许多,很快发现了眉目,神情徐徐凝重起来。又听张夫子述说前因结果后,不胜叹息又不禁自责道:“治下出了如此大善之人,我刘孟谯竟一无所知,还让其蒙受不白之冤,受宵小所欺,我这个知县失责呀。”

  闻言,张夫子张嘴欲说什么,但想了想,终是摇头叹息。

  刘知县细心收起纸张,郑重道:“还要多谢子善兄见告,否则我为小人所欺矣。请子善兄放心,此事我定会处置妥当。”

  刘知县乘坐马车离去了,张夫子望着车影徐徐消失,此事有知县加入,相信很快就会平息。但张夫子并没有放松下来,反而显得心事重重。

  他望向远方青黛色的山影,良久叹息一声,雾影朦胧,往日清晰的影像也变得模糊了。

  事情确实如张夫子所料的那样,很快就解决了,县里张贴了布告,宣告了押录其人(押司)伪造公牍,乱用职权,勾通乞丐帮伙鹿三,欺上瞒下,欺压良善。如今县衙查清真相,将押司羁押入狱,捉拿鹿三,快餐铺封条无效,并对其往日善行,口头褒奖。

  杨汉从黄六郎与乞儿等人口中得知了结果,黄六郎欣喜的道:“饭铺又可以重新开业了。”说完,就急遽离去忙饭铺开业的事情去了。杨汉望了乞儿一眼,后者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什么。杨汉笑道:“去看看你们的书册去吧,张夫子就要来了,明日是你们开蒙的日子。”

  杨汉回了小院,与芽儿两人坐在门槛上,怔怔发呆。太阳正盛,杨汉却感受不到暖意,不是为适才的事。内幕哪里都有,没须要纠结,后世他看多了。他只是有点感伤,所谓的布告不外是遮羞布而已,手段隔着千年竟也如出一辙。杨汉想到了古代各朝都是异地为官,防止官民勾通,看来效果并欠好啊。

  知县是外来之人,要想施政恰当,官期平稳渡过,必须要当阵势力配合。手腕高明强硬的官员,强龙压过了地头蛇,将当阵势力收拾的服帖服帖;有的则反被欺压,政令出不了县衙,被当成了庙里的泥胎菩萨;甚至有灰溜溜被人赶走的;最多的照旧屈服了,与当阵势力同流合污,各人都好,可唯独苦了黎民,有冤难伸。

  照旧那句话说的好啊,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

  ......

  饭馆转危为安了,重新开业,黄六郎更为的忙碌了,他不光要忙物色店肆,再开新店的事情,另有杨汉交给他的任务。

  杨汉既然允许了制作书院,那就一定要办到。黄六郎卖力此事确实力有不逮,杨汉也不能将所有事情全压在他身上,逮着一小我私家往死里使,否则非累死不行。不外幸亏此事不需泯灭太多精力,杨汉交接了他只卖力掌管钱财的支出,其他的事情有人会替他办的。

  黄六郎将信将疑,提心吊胆的进了县衙,长这么大,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县衙。幸亏事情真像汉哥儿说的,县衙里果真有录事亲自接待,并说是知县亲自交接下来的,制作书院的事今后由他与快餐铺配合卖力。并会派遣两名吏人常驻工地,督促营造事宜。

  杨汉为何如此笃定的让黄六郎去县衙呢,这说起来再简朴不外。一是,有张夫子的面子在,二嘛,这是有目共睹实打实的政绩,只要知县另有一点仕途上进之心,就不行能视而不见,更不行能任由下面的人上下其手,他反而要督促此事,尽量办的漂亮。

  总的来说,算是双赢吧,不,三赢。

  一,杨汉完成了允许,还了张夫子的人情,还潜在的为乞儿等人找了个呵护之人,呵护之所。一旦书院建成,不说感恩,只要张夫子另有点恻隐之心,就不会坐视乞儿等人被人欺凌。而杨汉给乞儿等人的设定是,有饭铺作为后援,衣食无忧,会在书院中一直念书,至于以后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们自己了。

  二,张夫子“立功”“为师”两全其美,名声更进一步,人人景仰。

  三,刘知县,一旦书院建成,就是铁打的政绩,而且教化之功一向被视为官员铨选的重要依据。作为有可能成为大宋第五大书院的督造知县,甚至筹谋者,这是一辈子的闪光点,仕途无忧了。

  所以,杨汉不用考虑刘知县究竟是好官照旧坏官,甚至不用担忧有人贪污之类的,刘知县会比他还重视,他只需出钱就行了。

  其实另有第四赢,有人愿意出巨资为自己的政绩铺路,刘知县会明白饭铺的重要性的。所以,饭铺今后算是有了“丹书铁劵”了,原来杨汉作为饭铺的东家,受益者应该是他,谁让他不能出头呢,利益只能由黄六郎领受了。

  所以,黄六郎作为饭铺明面上的卖力人,在书院制作期间,他就算坏事做尽,只要不闹得天怒人怨,也会有人保他无事。大不了再张贴一张布告,推个替罪羊而已。

  官府出头召集营造队,出头采买修建质料,价钱比市价还低,黄六郎经常跟县衙派驻的两名吏人去城外工地巡视,作陪应酬都是免不了的。日子一久,黄六郎过惯了随处有人奉承讨好的日子,难免有些飘飘然,但幸亏他有自知之明,尤其是在杨汉笑着告诉他那些都是些恶狼,外貌劝酒暗地里则盘算着如何将他剥皮吃肉后,他算是彻底吓醒了。

  书院制作的速度很快,刘知县为了赶工期,要求必须在地面封冻前完成第一期工程。而在这期间,饭铺疯狂扩张,开到了二十家,一路上有官府保驾护航,没理由不顺利。杨汉有时候也担忧一旦书院制作完成,饭铺会不会被人卸磨杀驴,但他也不是全无防范。

  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乞儿等人,他可以不赚钱,但目标不能失败,否则他做这一切都没有意义。

  再加上有张夫子这个君子挡在前面,一些邪魔歪道想必还靠近不了乞儿等人。

  注1:押录。或称押司、典押。上述方志所称“人吏“的主体在北宋主要指押录(押司录事的省称)。押录因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称典史,所以又常称典押,它是宋朝承袭五代旧制在县府中设置的职位最高的吏员,可以算作县中的主管吏。最初,押录有前、后或上、下之分,由税户轮差,仁宗时,“诸县后行各抽充州吏,以二年替,仍轮上州充知后典“。[4]熙宁年间,祗候典实行召募制,今后,县吏不再抽差充州吏。作为人吏之首,押录的职掌规模很宽。主要有以下三点:其一,收发、签押、保管诸案文书。北宋末年成书的《作邑自箴》卷5,列有多条内容,讲明押录参预了县级种种公务文书的接纳、督促检察治理进度、签字印押等历程。?其二,催征钱粮。押录一开始就负有招诱亡户归业、治理田钱粮籍、督征赋租之责。如宋初诏令督责开封府各县设法招诱流亡复业,“过限不首,本县令佐,并本村大户、地邻户长、典押,并当科责“[5](《食货》69之36)。宋真宗末年,浮梁县名叫臧有金的一户,“素豪横,不愿输租“,往往由里正等代交。胡顺之为县令后,先后派里正、手力前往臧家催税,均无效,遂“使押司录事继之“,押录又催不到,县令只好亲自出马[1](卷95)。为了保证钱粮的顺利征收,在编造税簿时,典押、乡书手必须签上自己的名字,然后由令佐押字用印。其三,协助治理狱诉案件。押录有收接民众诉状,分类分等交给官员审理之职责,[5]?有实时通知人追捕缉拿监犯之责,捉拿违限,“委官先追押录重断“[6](卷11,p642)。

  注2:胥吏对地方政务的危害又是很是突出的,特别是由于官员士医生对公吏既依赖又敌视,于是,两宋文献中批评公吏的纪录连篇累牍。早在北宋仁宗景佑四年,苏舜钦已经指出:州县之吏,多是狡恶之人,窥伺权要,探刺旨意,清白者必多方以误之,贪婪者则陷利以制之,然后析律舞文,鬻狱市令,上下其手,轻重厥刑,变诈奇邪,无所不作。苟或败事,立便逃亡,稍候事平,复出行案。设有强明牧宰,督察太严,则缔连诸曹,同时亡命;或狱讼未具,遂停鞫劾;钱粮起纳,无人催驱。近年以来,习成此弊。……实政理之巨蠹,黎民之大害焉[12](卷874)。

  注3:宋代怙恃官不光实行严格的乡贯回避制,而且往往实行远近交替的均劳逸任用原则,县官一般每三年满任便调任一个陌生的地方,特殊情况下,或不满三年即已离任。而胥吏实行召募制后,没有任期,多由当地熟谙县政利弊的专业化胥吏恒久连任,他们或相互引荐,或父兄继任,恒久独霸一方,使初来乍到的县官不得不依靠他们,容忍他们的专权。宋人认为,“吏强官弱“的基础原因就在于此[23](卷8);[5](《职官》60之39)。现代学者也多将此列为原因之一。

  胥吏为恶,也有官员的无能与纵容的原因。宋代吏人的政治职位是很低的,执法有许多严惩吏人的划定,[11]?州守县令都有权直接将其绳之以法。如果官员严明执法,敢作敢为,照旧可以防止吏人过于专横的。就大量吏人专横的事例看,主要是官员的贪庸不明或怠于政事造成的。所谓“县令不明,则吏因差役并缘为奸“[16](卷2);[5](《食货》14之28)。正是因为县官不得其人或治吏不严,政务一切付之胥吏,才导致了吏人因缘请托,假借官府权威而专权的结果。[12]而南宋时,有些怙恃官自诩清高,不愿体贴政务,甚至讥笑那些勤政者。“今之世,有勤于吏事者,反以鄙俗目之。而诗酒游宴,则谓之风骚娴雅,此政之所以多疵,民之所以受害也“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